群英荟萃

太仓市第三届妇女儿童家庭公益服务项目微创投活动入围项目公示 太仓市女性社会组织创业园第三批入驻机构公示 关于开展2018年“家在太仓?寻找太仓最美家庭”活动的通知 太仓市“三八”红旗集体、“三八”红旗手拟表彰名单公示 2017年度太仓市“最美家庭”拟表彰名单公示 2015-2016年度太仓市“巾帼文明岗”拟表彰名单公示 2017年度太仓市巾帼示范基地拟命名名单公示
首页 > 巾帼风采 > 群英荟萃

刘桂红:打捞岁月里的别样江南

发布时间:2017-11-23 11:39 字体:【

  散文集《水湄云心》,刘桂红今年出版的第一本文学作品,也是她对江南水乡的所思所感。

  刘桂红,秀丽柔雅,静美善学,读的是职校机械专业,毕业后转身从业教育培训。她原是幼儿园老师,有着弹奏古筝的特长,现是一家艺术培训机构的老师,专职教学生古筝。多少年来,她倾心栽培艺术桃李,芬芳天下。在沪上举办的海内外古筝大赛上,她的学生得过不少大奖呢。

  也算是一位女文青吧,勤奋、率真、理想,刘桂红对诗文独有钟情,觉得文字有思想,有温度,有感情,这种情绪的宣泄,情感的寄托,毫无疑问是理性的。从事培训教学之余,她尝试着观察、体验,日积月累地写作,于是积攒了手头的这么一叠叠文稿。那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,沪上一家晚报发了她的一篇美文,成为她萌生日后勤勉写作的种子。她的散文、诗歌,不是风花雪月,也不是无病呻吟,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意,是对自己生活点滴的感悟,人生哲理的思考。

  回眸与文学结缘,刘桂红感慨万千。当年上学时,她课堂上喜欢看书,是一本《奇诗趣诗怪诗》无意间点燃了她心中的文学梦,席慕蓉、舒婷、三毛等作家的诗文,她看得如痴如醉,记得第一次借到一本竖排版、繁体字的《红与黑》译本,更是觉得外国文学的世界是那样的绚烂多姿。后来,她走进了唐诗宋词,走进了茅盾、老舍,也走进了属于自己的那片文学领地,那方精神家园。

  “这片芦苇,呼吸声和我越来越相似。倔强的蒲草,依旧只肯向江风低头。鸥鸟飞过的地方,传说和神话搅起浪花……”这首发表于《诗刊》,题为《江尾》的14行诗,是刘桂红作为浏河人第一次写浏河的诗歌,也是她自己对故乡的诗歌情怀。近年来,她的很多诗歌陆续见诸报端杂志。不仅写诗,还朗读诗,亦写亦吟,真情流露,她觉得这种状态特好。几年前,她参加苏州第二届“新春诗会”朗诵会,登台朗诵了舒婷的《致橡树》,声情并茂,娓娓道来,得到了好评。

  至于刘桂红的第一本散文集《水湄云心》,完全是她自己生活大院的沉淀,沧桑岁月的积累,个人成长的回望,她感慨大院的那副场景,夏日的纳凉望星空,冬日的倚墙晒太阳,生活是那么琐碎,那么温暖。她静下心来,慢慢地回忆、梳理、打捞……

  散文集《水湄云心》由五个专辑组成,收入作品60余篇,10余万字。大体可分为岁月记忆、江南情怀、老家溯源、水乡生活、行走游记之类,每个专辑的标题,独具匠心地用篇目文中一句话概括,譬如第一辑:“谁会去在意一只猫”,捡拾这句话把随处可见谁也不会留意观察,却能将那个大院的市井生活描绘得如此鲜活;第三辑“乡愁的伤疤一旦触碰开就再难愈合”,形象化的比喻,切中了生活痛处的穴位,道出了对家族风雨变迁的唏嘘慨叹。

  打开刘桂红的散文集,一股江南人世间的烟火味扑面而来,有着原汁原味的稔熟感。写的都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,平凡的人,平凡的事,家长里短,鸡毛蒜皮,但是,就在这些毫不起眼的事情当中,作者总能窥视出一些独特的发现和感悟。如展现小镇大院世俗风情的《浮生无状》,记录了江南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的原生态。“酒是个好东西,当酒精从舌尖滑入喉咙那一刻,世界就不再是世界,而是通往天堂的大路,没有任何外力来阻挡,一口酒可以幻化出一段风景,大院子里的男人大多不喝酒,要是喝酒也只咪一口黄酒,那些喝酒的男人就形态百出,与酒一旦结缘,注定此生爬不出酿酒的坛子。”《浮生无状》以酒为引子,写出了大院里三个人物的百般神态。在作者的笔下,殷家阿婆的儿子嗜酒如命,陆家阿公父子把酒悠闲,宋家阿公对酒当歌,一个酒字,酒坊、酒坛、酒瓶、酒味,小镇上似乎弥漫着酒香,酒似乎是小镇男人的专属品,酒后的小镇男人可谓形状尽显,风情万种。《田埂边的蚕豆花》则流露出乡下人对蚕豆花的那种刻骨铭心,蚕豆花开的季节,也是乡下多事的时节,甚至是淡淡的心伤。表姐的嫁人,“希望今年的蚕豆花晚点开”,父亲的身体,“父亲没有吃到第一批嫩蚕豆,就走了”,用再寻常不过的蚕豆花把孩儿时的记忆串联起来并勾勒出来。

  作为祖辈从外地迁徙过来的家族,父母总忘不了告诉儿辈以往一切,繁华与衰败,显赫与潦倒,欢笑与眼泪,欢聚与离别等等,作者用一个专辑的笔墨,写出了期盼望山见水的淡淡乡愁。《乌篷船上的绍兴》《身在异乡》《看不见的回乡路》《渡不过的岁月河流》《梦里还乡的童年》从不同的角度,写出了家事的纷繁,思乡的情绪,感慨姆妈“只是一个从远方来到这个城市的游客”。也许这个就是当今外来人口涌动的“前世版”,从上一辈老人离乡背井的生活中,得到了一些生活启迪。当然,今日的外来人口迁徙与上个世纪无法类比,但是深深埋藏于人们心底里的乡愁何尝不是一样呢?

  江南的山,江南的水,作者熟悉身边的人和事,有的亲身经历,有的耳闻目睹,有的口口相传,即使是生活琐事,也随手拈来,可化为美文。譬如黄梅的雨,田头的货郎,乡下的婚宴,飘远的棕香,还有她的散文中,娴熟运用当地方言,包括俗语、俚语,体现出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。

  正如有位同乡诗人所言:“生于江南,长于江南。江南的草木虫鱼和深巷青瓦早已成为作者的心灵底色。从小就懂得通过祖辈延续下来的苏南民谚俚语,看天、看地,识世间冷暖。江南水湄边的一切,都似一幅幅云水长卷,常常在某个瞬间跳跃于眼前。于是,就从梅雨氤氲的江南小城出发,以散文般的舒缓和恬淡游走于故乡的山水之间,用如歌的行板和韵脚记录下点点滴滴难忘的记忆和心境。乡书一行何处达?恰桨声欸乃江南。”

  没有序言,也没有后记,省去了一般书籍的常规套路,因此对作者的了解及出书的用意,全在只有寥寥百字的简介。也许这也是作者的良苦用心,她的性情由来,她的情感流露,全部渗透于那喜怒哀乐的字里行间,且任由你来揣摩和体验。不是有句经典的台词: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至于她眼中、笔下的江南水乡或许是那样的轻盈,那样的空灵……

【关闭窗口】 【打印此页】